灌溉水源
water source for irrigation
定義:用于灌溉的地表水、地下水的統(tǒng)稱。
學科:水利科學技術_灌溉與排水_灌溉(水利)
相關名詞:徑流 水資源 水庫 水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
灌溉水源主要指可以用于灌溉的大自然水體,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是主要灌溉水源,包括河川徑流、湖泊和水庫攔蓄的徑流;地表水主要來自降雨,降雨隨季節(jié)和氣候變化,在時空上分布極不均衡。淺層地下水是次要灌溉水源,它的來源主要通過降雨入滲、河道滲漏、灌溉滲漏、山坡側滲等方式補給,存在于地殼表層含水層中。深層地下水由于取用成本高,一般不宜作為灌溉水源。經過淡化的海水和處理達標的污水也可用于灌溉,但因費用昂貴,極少采用。
我國灌溉水源中可利用的水量與耕地面積在地區(qū)上的分布極不相適應。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其他河流流域,年徑流量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但耕地只占全國耕地面積的40%左右;而北方的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年徑流量只占全國總量的7%左右,但耕地卻占全國總量的40%左右。而且水量在時空上呈現(xiàn)不均勻分布,一般是夏季豐水、冬季枯水,年降雨量的50%~70%集中在夏季或春夏之交季節(jié)。豐水與枯水年份水量相差也非常大。
灌溉水源水量和水質均應滿足作物灌溉要求。當水量、時間分布、地理位置不能達到灌溉要求時,常修建蓄、引、提相結合的灌溉工程系統(tǒng),對水資源進行配置調節(jié),以滿足灌區(qū)在時間上和地域上的不同灌溉要求。灌溉水質不僅要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而且應滿足人、畜飲用及發(fā)展?jié)O業(yè)的要求,執(zhí)行《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2021)。
灌溉水源的水質主要關注的指標有:含沙量、含鹽量、水溫、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含量等。含沙量主要分析灌溉水中泥沙的含量和組成,以便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有害泥沙入渠入田,防止渠道淤積。含鹽量主要關注灌溉水中鹽分濃度,防止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和產生土壤次生鹽堿化。灌溉水溫過低會抑制作物生長,過高會提高水中有毒物質的毒性。當水質不能滿足灌溉要求時,可通過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加以改善。
為了保護灌溉水源和防止水污染,2017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二次修正版)正式發(fā)布,是水資源管理與防護的最新法律依據(jù)。目前全民節(jié)水意識正在不斷增強,節(jié)水型灌溉也在廣泛推廣采用,灌溉水源將得到根本保障和更為高效利用。
(延伸閱讀作者:湖北省水利水電規(guī)劃勘測設計院黨委副書記、高級工程師 賓洪祥)
責任編輯:張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