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魔方”,鋪出了人間奇跡

發(fā)布日期:2020-06-21??瀏覽次數(shù):1393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核心提示:寧夏中衛(wèi)市的沙坡頭展覽館門外,時任聯(lián)合國副秘書長伊麗莎白發(fā)給寧夏中衛(wèi)固沙林場成功治沙的嘉獎電報被刻在石碑上,用以鼓勵后輩治沙人。1994年6月,時任寧夏中衛(wèi)固沙林場場長張克智從伊麗莎白手中接過全球環(huán)境保護500佳證書。他們是當年唯一因治沙成果而入選的單位。二十世紀50年代,寧夏中衛(wèi)西北兩面被騰格里沙漠包圍,沙
 

 

 

寧夏中衛(wèi)市的沙坡頭展覽館門外,時任聯(lián)合國副秘書長伊麗莎白發(fā)給寧夏中衛(wèi)固沙林場成功治沙的嘉獎電報被刻在石碑上,用以鼓勵后輩治沙人。1994年6月,時任寧夏中衛(wèi)固沙林場場長張克智從伊麗莎白手中接過“全球環(huán)境保護500佳”證書。他們是當年唯一因治沙成果而入選的單位。

 

二十世紀50年代,寧夏中衛(wèi)西北兩面被騰格里沙漠包圍,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城區(qū)僅6公里的地方。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規(guī)劃時,沙坡頭是必經之地。經過數(shù)代人艱苦探索,人們成功打造出被譽為“中國魔方”的麥草方格固沙法,使騰格里沙漠往后倒退了20公里,也讓中國首條沙漠鐵路暢行了六十余載。

 

要治沙先固沙

 

張克智老人今年74歲了,走進他的公寓,談話的內容始終繞不開治沙。他從家里拿出數(shù)本記錄治沙歷程的大相冊,說起當年故事滔滔不絕。

 

1955年,包蘭鐵路鋪下第一根鋼軌。線路在中衛(wèi)需要6次穿越騰格里沙漠,尤其沙坡頭地段屬流動性大沙丘區(qū),嚴重威脅行車安全。1958年包蘭鐵路建成后,曾有國外專家預言:包蘭鐵路“存活”不了30年就會被沙漠淹沒。依據非常簡單,包蘭鐵路迎水橋至甘塘段周圍沙丘裸露,植被覆蓋率不足3%,干沙層厚達10厘米至30厘米。

 

這一特殊地段,造就了一支特殊隊伍——清沙隊。張克智如此描述當年的場景:“清沙隊大概有30余人,只要一聽到巡線工說有積沙,大家穿上衣服抄起鐵鍬就走,半夜搶險是常有的事。”

 

直至1968年,堅守10年的清沙工們改換了工種,清沙隊完成使命。因為彼時,人們成功研發(fā)出縛住“黃龍”的“繩索”——麥草方格固沙法。

 

治沙先固沙。起初,固沙林場里也嘗試過卵石鋪面、瀝青拌沙、草席鋪面等固沙方式,但一場大風過后,所有的努力都被掩埋殆盡。

 

麥草方格的出現(xiàn)是個偶然。1957年,林場職工和科研人員共同開始嘗試平鋪式沙障試驗,選用麥草和稻草做材料,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次閑暇之余,林場職工在沙漠中扎了“人定勝天”“中衛(wèi)固沙林場”等字樣,風暴過后,竟意外發(fā)現(xiàn)幾個字當中,只有方塊形的字沒有被沙子埋沒。受到啟示的林場職工開始嘗試用麥草扎出圓形、三角形、馬蹄形……試驗證明,1米見方的麥草方格固沙效果最好。

 

那時候,張克智和他的同事常常肩扛一大捆高過人頭的麥草,走進大漠深處。遇到七八月天,每天凌晨四五時就出發(fā),沙漠深處午時70攝氏度的地表溫度,熱得燙腳,大家就著沙子吃餅子,一天就耗在那兒。

 

“方格扎得密了,風沙會將麥草方格埋掉;方格扎得疏了,既起不到阻擋流沙的作用,又經受不住風沙侵襲而容易折斷,影響方格壽命。只有1米乘以1米大小的網狀方格,絲絲入扣,抗沙效果最好。”張克智告訴記者。

 

為了削平高大沙丘,大家在沙丘的2/3往下部分,扎上麥草方格;借助風力把頂上1/3部分削掉,再扎上麥草方格固定。

 

蒸汽機車在行駛過程中很容易點燃草方格;設置高立式樹林沙障,也容易被埋。怎么辦?張克智和他的同事想了很多辦法封沙育草。如今鐵路兩側,卵石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以“一帶護一帶,五帶護鐵路”的方式,共同構成了“五帶一體”的治沙防護體系。

 

此后,鐵路周圍的“沙”被徹底死死扣住。1992年后,從未侵襲過鐵路一次。

 

如今,以麥草方格為基礎的治沙模式,在守護包蘭鐵路暢通的同時,也阻擋了風沙向城市侵襲。如今的中衛(wèi)沙坡頭,綠色滿目、游人如織,很多曾因風沙遠離故土的當?shù)厝思娂娀剜l(xiāng)。張克智的大女兒也追隨著父親的腳步,回到了固沙林場。

 

千挑萬選固沙植物

 

在騰格里沙漠采訪調查,記者認識了幾種特別的植物,如檸條、花棒、沙柳等。

 

檸條根系極為發(fā)達,主根入土深,株高最高可達2米左右?;ò舾L能到8~15米。沙柳是極少數(shù)可以生長在鹽堿地的植物,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澇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憑借發(fā)達的根系,沙柳在地表下最遠能夠延伸到100多米,一株沙柳就可將周圍流動的沙漠牢牢固住。

 

唐希明現(xiàn)在是中衛(wèi)治沙林場副場長。他告訴記者,現(xiàn)在生長于麥草方格上的植物,是“千挑萬選”而得來的?;ò簟帡l、沙柳、沙拐棗……每個樹種的選定,都離不開前輩們前往沙漠深處的“探險”。

 

據張克智回憶,有一年,他背上干糧和水與四五人同行,去沙漠深處選種。他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前面有一棵新樹種,但看起來近在咫尺的樹在沙漠里可能有幾百米遠,往回趕時,天漆黑一片。一向淡定的張克智慌了,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在沙地里轉圈圈,只好借助風吹向沙丘的走向一點點摸索……直到夜里10時,他們走出沙漠后才發(fā)現(xiàn),距原來出口已有好幾里地。

 

在中衛(wèi)固沙林場場史資料中,治沙前輩張宗朗曾9次深入騰格里沙漠考察,歷經數(shù)次死里逃生,最終帶回來了十幾種沙生植物的種子和標本,并先后“破譯”了花棒、檸條等野生植物的生物“密碼”,培育出了用于沙丘造林的大批苗木。

 

每天在沙漠里行走至少十公里是唐希明的“必修課”。在行走中,他探索出很多治沙方法。一次,走累了的他從沙丘上撿起一根木棍杵著支撐身體。就是受到這么隨手一杵的啟發(fā),他發(fā)明了“水分傳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這是一種“干”字形鐵質工具,底端呈半圓弧狀,將樹苗根部放置其中,莖干貼著垂直于地面的工具主干向沙土深處下壓,樹苗根部就被深植進了距沙土表層約50厘米的地下。

 

目前,這一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的工具已在多個省份使用,累計為國家節(jié)省資金超6000萬元。

 

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36個圓形的蒸滲儀整齊排列,兩邊設有軌道,可供移動大棚人工降雨。這是目前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水量平衡自動模擬監(jiān)測系統(tǒng),可用來研究沙漠里水和植物的科學配比,全面科學指導治沙工程。

 

如今,沙坡頭的治沙成就顯著。在一個3000畝的生態(tài)脆弱區(qū)綠色發(fā)展途徑和區(qū)域綜合示范區(qū),記者看到這里已經草木叢生。兩名護林員介紹說,在這片區(qū)域里已經發(fā)現(xiàn)了如狐貍、黃羊等稀有野生動物。

 

“中國魔方” 世界分享

 

沙坡頭區(qū)迎水橋鎮(zhèn)沙坡頭村距離沙坡頭景區(qū)僅1公里,借助沙坡頭5A級旅游資源,該村去年入選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fā)改委確定的第一批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

 

記者走進沙坡頭新村童家園子,黃墻紅瓦的農宅,干凈整潔的道路,各種果樹綠意盎然,一座座小院各有特色。這家農家樂的主人童發(fā)倉告訴記者,去年農家樂收入40萬元。

 

這家農家樂共設置了供游客用的16個標準間,房前屋后共種植了十多棵桃樹、梨樹、蘋果樹,供游客免費采摘。旅游旺季時,客房全住滿,童發(fā)倉還要雇人打掃衛(wèi)生、做飯。

 

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五一黃金周沙坡頭旅游剛開了一個頭兒,據童發(fā)倉估計,下半年會有好轉。

 

“我們這里的村民,大部分人有兩份收入,除了經營農家樂,還在景區(qū)上班,或者承包景區(qū)旅游項目分成。”村民童發(fā)東告訴記者。

 

童發(fā)東家世輩在此居住,二十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行羊皮筏子經營,以前是自己運營,現(xiàn)在是景區(qū)承包制。1998年,一個羊皮筏子一年能賺5000元左右,到2008年,一個羊皮筏子一年能賺1.9萬元。童發(fā)東說,現(xiàn)在旅游業(yè)像是上了“高速路”,我們一年經營7個月,能拿7萬元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在旅游區(qū)里,一隊隊駱駝載著游客行走。這些駱駝是當?shù)剞r戶從外面購買的,每只駱駝購價一萬多元,一兩年就能回本。

 

全面經營沙坡頭旅游的港中旅(寧夏)沙坡頭旅游景區(qū)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楊富國介紹說,目前在沙坡頭附近經營農家樂的農戶腰包都鼓了。一些農戶開始投資相對偏遠地方的旅游區(qū)開發(fā)。

 

“沙坡頭旅游資源獨特,集大漠、黃河、高山、綠洲于一體,是大漠黃河風光與人類不屈不撓奮斗精神完美融合的產物。”楊富國說。

 

據統(tǒng)計,目前中衛(wèi)人已治沙147萬畝,騰格里沙漠到寧夏中衛(wèi)市的距離向后退了20公里。寧夏中衛(wèi)人的治沙技術也迅速贏得了世界聲譽。其中,麥草方格固沙法被海外譽為“中國魔方”,先后有60多個國家的官員、專家前來學習考察。2006年起,中國商務部委托寧夏農林科學院開展針對阿拉伯國家的防沙治沙培訓課程,至今共有220多名阿拉伯國家技術人才參加培訓。

 

世界荒漠化治理看中國。如今,中國像中衛(wèi)沙坡頭這樣的治沙故事、治沙方案越來越多。它們飛躍大江大河,為飽受沙塵肆虐的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民送去了信心和希望。(記者 陸培法)

 

人民日報海外版

?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yè)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lián)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
?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最新資訊
友情鏈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