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我可想你啦。”“月月,阿姨也想你啦,能給阿姨跳一段新學的舞嗎?”“嗯,可以!”
屋外北風凜冽,屋里暖意撲面,看著月月自信地翩翩起舞,社工李偉娜開心地打著節(jié)拍。頭發(fā)已經有些花白的月月爸張春明,坐在床頭,眼睛里滿是幸福。而在一年多以前,月月因智力障礙無處上學,張春明沒有收入也沒有低保,空蕩蕩的屋里,只有相依為命的父女倆。通過通州區(qū)民政局的精準救助,父女倆的命運在過去一年完全改變。
助殘
收入有保障 小家存希望
“我還記得月月當初的樣子,特別瘦,看著真可憐。”明峰社工事務所社工李偉娜第一次來到這個西集鎮(zhèn)普通農村家庭的時候,月月看起來狀態(tài)不太好,不僅智力發(fā)育遲緩,身體狀況也不佳。因為語言表達有些障礙,月月沒什么朋友,天天呆在家里。更不幸的是,在她一歲左右時,媽媽因意外墜河身亡。爸爸張春明一個人照顧女兒,無法工作,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是月月每月1170元低保金。
李偉娜第一次到月月家訪問,她家連暖氣都沒有。一個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屋,被分成兩間小臥室和一個小客廳。寒風從門窗縫隙中灌進來,裹著厚厚衣服的月月凍得臉色青紫。當時,月月沒辦理殘疾證明,不享受殘疾人補貼,也沒接受學前教育。張春明因為此前有工作,不能申請低保,家中無法承擔供暖費用。
改變,從精準救助介入開始。長期照顧女兒而無法工作的張春明,申請低保成功,每個月可以拿到1000元低保金,月月的低保金也從每月1170元調整到1300元。同時,隨著月月接受了專業(yè)的殘疾鑒定,被評估為智力障礙三級,殘疾人雙項補貼也申請成功,每月獲得400元補貼。家庭收入成倍增長。
如今,月月一家的精準救助落實已經有一段時間,這個小家庭,也因此重新走上正軌。最讓張春明高興的是,月月順利入學培智學校,“終于找到朋友了,孩子別提多高興了。”
學校在通州果園,從西集過去,有二十多公里,張春明每天騎著電動車,迎著寒風,也要堅持讓月月接受教育。“月月特別喜歡上學,每天都催我趕緊送她去。”這個中年男人,忍著眼角的淚,一次次展示貼在墻上的獎狀、照片。月月在學校學知識、學唱歌、學跳舞、學交朋友,回來再跟爸爸分享。盡管家里的陳設依然簡單,但氛圍完全不一樣。
除了解決實際生活困難,社工們還定期家訪,疫情期間,家訪不方便,就電話溝通。早早缺失母愛的月月,最喜歡和李偉娜聊天。“孩子很喜歡跟人說話,只不過以前沒有機會。”每次短短的家訪時間,月月抓住每一分鐘,跟李偉娜分享在學校發(fā)生的一切??粗@個曾經黑瘦、孤獨、不茍言笑的小姑娘,像花兒一般成長,李偉娜由衷地欣慰。
月月把學校里學到的新東西跟爸爸、社工阿姨分享。
據悉,通州區(qū)民政局今年9月至10月完成2020年度精準救助項目立項、招投標工作。因為疫情影響,比以往的時間略晚。通州區(qū)民政局此次通過購買8家社會工作機構專業(yè)服務,開展入戶調查、需求評估和幫扶方案制定,建立新申請社會救助對象幫扶臺賬;定期對供養(yǎng)特困人員的照料情況進行入戶檢查;為困難群眾開展個案幫扶等工作。
助老
社工常家訪 撫慰老人內心
“老伴兒,我想去窗邊曬曬太陽,看看小夏他們來沒來。”
“好,咱們一起去。”
65歲的西集鎮(zhèn)農民張海,扶著輪椅,來到窗邊。正巧,明峰社工事務所的社工夏清雨走進了院子。
張海的家,是個四四方方的典型北方農村院落,屋里寬大的窗戶下,是一盆盆嬌艷的花朵。張海因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老伴兒李婷悉心照料,看起來溫馨安逸??墒峭馊瞬恢溃@是一個失獨家庭。2015年,老兩口的獨子不幸因突發(fā)心臟病離世。“老兩口感情很好,但就是一直沒法從喪子之痛里走出來,情緒很低落。”夏清雨說,別看屋里鮮花盛開,但老兩口心里仍有揮之不去的陰霾。
救助先從硬件升級開始入手。經過多方資源鏈接,一家愛心機構同意根據張海的身材定制一臺電動輪椅。為了方便老兩口尋求幫助,社工還給張海家配備了一鍵呼叫裝備。
接下來的工作,更多地是在精神上的細心呵護。“您看,這里是肘關節(jié),握住這里,然后上下活動,幫助整個前臂恢復。”“哦,好,我學著做。”這種手把手的護理技術教學,護工每次上門家訪都會做,目的是提高李婷的護理技術,讓張海能從更專業(yè)的照料中更快恢復,也獲得滿足感。
在社工一次次的幫助下,張海和李婷老兩口又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
“我們得知張海有一個侄子,就住在同村,但是交流很少。”夏清雨說,通過社工的多次走訪聯絡,叔侄二人互動變多,親情在漸漸恢復。
此外,在日常家訪中,社工會細致入微地撫慰老兩口受傷的內心。“我們就陪著聊聊天,聊聊他們感興趣的花草,說說社會上的新鮮事。”夏清雨說,“就跟拉家常一樣,讓這個家里保持著時不時有人來訪的節(jié)奏。”
社工和老兩口,在充滿陽光的窗臺下坐著,你一言我一語。張海話不多,但他喜歡聽,聽到可樂的事,他跟著笑,“我知道還有人關心我倆,這就夠了。”
助貧
“30歲”老屋 終得重修葺
聽天氣預報說寒潮要來,北京將遭遇斷崖式降溫。家住潞城鎮(zhèn)謝樓村的郭大爺,抱著壺茶,端坐在屋內,一點也不擔心。“嘿,我這屋子是今年剛翻新的,立冬前剛弄好的,不怕風,暖和著呢。”
可就在上個冬天,郭大爺還要忍受老屋的四處漏風。曙通社工事務所社工周涵,深深記得第一次與郭大爺見面時的對話:“大爺當時說——30年了啊,我這老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風,真想有人幫我修一修。”
可當周涵著手幫助郭大爺修屋子,他發(fā)現事情并不簡單。郭大爺是密云水庫移民,當年因政策轉為城市戶口。他是城市戶口低保戶,因此就不享受農村戶口低保戶危房改造政策。也就是說,修房得自己掏錢。
“老人肯定不樂意啊。”周涵回憶,說服老人是整個救助過程中最難的事。考慮到郭大爺家的實際情況,周涵聯系了村委會,由村委會出面協(xié)調施工隊。
“這事小周確實很上心,天天跑。”社工的努力,郭大爺也看在眼里。最終,施工隊同意以成本價承接維修方案,這給郭大爺省了一大筆開銷。維修實施期間,周涵每天都到現場監(jiān)督,窗戶怎么裝、墻怎么刷、頂怎么補,他都一一詢問施工隊,力求質量過硬。
終于在今年正式入冬前,郭大爺可以坐在暖和的新屋里悠閑喝茶了。
郭大爺在今年入冬前住進了翻新的屋子。
期待
學工作技能 可自食其力
郭大爺修繕老屋的愿望終于實現,但他為此也借了些錢,“我想著,雖然腿腳不太靈便,但等天暖和了,總得找點事做。”
在社工周涵的日常工作中,經常會出現被幫扶救助對象依賴性強的問題。幫助他們漸漸恢復勞動能力,可以自食其力,也是精準保障的一部分。郭大爺現在能有意識地尋找工作機會,讓周涵很欣喜,“我們在積極和村委會溝通,幫郭大爺物色合適的崗位。”
月月的爸爸張春明,同樣在積極提升自己的就業(yè)能力。隨著月月能完全適應校園生活,張春明也希望能找到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為月月提供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
(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北京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