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yè)資訊 ? 脫貧致富 ? 正文

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飛播造林,助力脫貧攻堅

發(fā)布日期:2021-03-01??瀏覽次數(shù):1400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核心提示: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官兵與播區(qū)蒙古族群眾在一起2021年新年伊始,一架架飛機掠過廣袤的西北高原,帶隊飛行的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大隊長辛嘉乘俯瞰翼下大地,心中已勾勒出下一步飛播藍圖。自改革開放以來,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在加強戰(zhàn)備訓練的同時,長期擔負飛機播種和防風治沙任務,戰(zhàn)斗在改善生態(tài)、助力脫貧第一
 

 

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官兵與播區(qū)蒙古族群眾在一起

 

2021年新年伊始,一架架飛機掠過廣袤的西北高原,帶隊飛行的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大隊長辛嘉乘俯瞰翼下大地,心中已勾勒出下一步飛播藍圖。

 

自改革開放以來,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在加強戰(zhàn)備訓練的同時,長期擔負飛機播種和防風治沙任務,戰(zhàn)斗在改善生態(tài)、助力脫貧第一線,飛播航跡遍布內蒙古、川、黔、陜、甘、青、寧等7?。▍^(qū))130多個縣(市),作業(yè)面積2600余萬畝,播撒草籽樹種萬余噸,在荒漠地區(qū)、沙漠地帶筑起綠色屏障,助力當?shù)厝罕娬?ldquo;貧困帽”,被譽為“飛播綠鷹”。

 

斬斷兩大沙漠的“握手”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西部地區(qū)的生態(tài)治理就引起了國家高度重視。遼闊西部,或是崇山峻嶺,或是荒漠戈壁,飛播造林規(guī)模大、速度快、成本低。

 

響應黨和國家“空軍要參加支援農業(yè)、林業(yè)建設的專業(yè)飛行任務”的號召,人民空軍迅速改裝一批飛機、訓練一批機組人員飛赴各地執(zhí)行任務。第一代“飛播人”、老飛行員薄文玉憶起往昔,仍然初心澎湃:“聽令飛播,責無旁貸!”

 

追溯搜救團一大隊的飛播歷程,可以看到一條閃耀的航跡——

 

1982年5月,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林場,搜救團一大隊官兵在無資料、無設備、無經驗的條件下,首次執(zhí)行飛播造林任務,開啟空軍部隊在祖國西部的飛播序章;

1983年,搜救團一大隊進駐陜北榆林。2014年,榆林的飛播治沙取得階段性勝利,860萬畝流沙得到控制,榆林植被覆蓋率從1.5%上升到45.2%,成為陜西省畜產品基地和糧倉;

 

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搜救團一大隊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左旗飛播造林581萬畝,當?shù)刂脖桓采w率由5%提高到12.8%以上,有的地方甚至達到了50.4%。在騰格里沙漠東緣建成長350公里、寬3~20公里,在烏蘭布和沙漠南緣建成長110公里、寬3~10公里的生物治沙鎖邊帶,斬斷了兩大沙漠的“握手”之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賦予了大隊飛播任務新的時代內涵,也更加堅定了官兵‘定讓沙漠變綠洲、不播成林不收兵’的決心。”搜救團一大隊政治教導員楊淑坤表示,憑著這份信念,官兵曾創(chuàng)下3架飛機一天作業(yè)38架次,18天飛播40.2萬畝的紀錄。

 

離地50米,感覺飛機就像往地上扎

 

“下種啰!”在牧民熱切的目光中,一架綠色軍用運輸機的機腹下傾瀉出飄逸的“彩帶”——密密麻麻的種子奔向大地。

 

駕駛艙內,辛嘉乘全神貫注地觀察種子的播撒情況,他說:“飛播造林,并不是將種子從飛機上撒出去落地那么簡單,每平方米落多少都有科學規(guī)劃。如果飛不到位、撒不到點,漏掉播帶,出苗率、成林率就會受影響。在沙丘起伏的播區(qū),飛行員要保持離地直線距離50米的高度飛行,因為這是種子落地的最佳高度。”

 

離地50米,對飛行員來說,是難度高、挑戰(zhàn)大的超低空飛行。90后飛行員王斐無法忘記首次下降到離地50米飛行的情景,他說:“感覺飛機就像往地上扎。”如今,王斐熟練操控飛機,能快速精準讓種子撒進播帶。

 

“飛播區(qū)域大都在沙漠荒原,一般就在土坡上推出臨時跑道用于起降。”飛行中隊長高鵬告訴記者,為了讓種子被風沙蓋住,提升種子發(fā)芽率,官兵會刻意選在風沙大、暴風雨即將來臨的危險時刻作業(yè)。

 

“每年飛播窗口期只有兩三個月,為了抓住這個短暫的有效期,官兵們配合治沙專家反復試驗,共同探索出精準的飛播治沙技術,自主研制出‘空中可調式定量播種器’。”陜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長石長春對搜救團一大隊贊不絕口,“如果沒有他們,消滅榆林境內毛烏素沙地,當?shù)厝罕娭辽龠€得再干30年。”

 

“好日子是飛播官兵帶來的”

 

搜救團一大隊官兵讓一粒粒從天而降的種子扎根荒漠,播撒出的是一個個鄉(xiāng)村振興的希望。

 

在阿拉善左旗沙日布拉格噶查80后基層干部寶紅的記憶里,小時候從家步行兩三公里,就能走到騰格里沙漠,“每次刮風都黃沙漫天,我們只好在漏風的土房子里躲著”。

 

如今“沙窩窩”變“金窩窩”,寶紅笑著說,“綠飛機”撒下的草籽給沙漠帶來了生機,灌木長出來,農牧民家里養(yǎng)的羊和駱駝都肥壯起來了。

 

寶紅所在的嘎查有120戶農牧民依托播區(qū)植物園種植肉蓯蓉,2020年種植了近2000畝,每畝年均收入2.5萬元以上。“好日子是飛播官兵帶來的!”寶紅言辭間飽含感激。

 

“空軍官兵與我們并肩作戰(zhàn),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大幅提高了農牧民生活水平。”阿拉善左旗林業(yè)工作站站長劉宏義說,2020年年底,當?shù)?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得益于飛播帶來的經濟效益,全部摘掉“貧困帽”。(記者章文 通訊員索云強)

 

光明日報

?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yè)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lián)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
?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最新資訊
友情鏈接 >> 更多